写物作文

时间:2023-12-04 15:58:34
实用的写物作文汇总7篇

实用的写物作文汇总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写物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写物作文 篇1

早晨,我和妈妈开着车来到了外婆家。一下车,外婆便吆喝道:“快来帮摘蚕茧!”她的银发在空中飘舞着,似有些浮肿的脸上依旧深刻着一道道皱纹。

我兴冲冲地跟着外婆来到了茧室。一跨进门,那一个个雪白的茧子安静地卧在属于自己的小窝里,周围覆盖着细细的蚕丝,好像外婆的银发。

外婆坐在我身旁,佝偻着身子,手指轻轻地按下蚕茧,椭圆形的蚕茧便依偎在她那粗糙的小而胖的手中。她用手轻轻抚摸着,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然后又缓缓地放到一个袋子中。

“孩子,今年我们订了许多蚕籽,忙不过来,常常要熬夜!”她低头说道。初夏的晨风扫过,有丝丝凉意袭来,外婆显得格外疲惫与瘦弱,双眼下印着两个黑黑的框子,她伸出右手,捏着鼻根,摇摇头,似乎是为了赶走瞌睡,那染着深绿桑叶汁的指尖上,醒目地划着深深的裂缝,其中夹杂着红色的血印,那是蚕笼边缘亲吻过的印迹。

唉!一个六十几岁的老人,早应该歇歇了,却仍然不分昼夜地忙个不停!

不经意间,手上的力用大了,一个蚕茧被我按瘪了,我随手把它放到一边去,却恰巧被外婆发现了。她赶忙放下手中的活儿,弯下腰,脊椎骨的轮廓透过衣服,呈一个弓形。她两根手指头伸向前,慢慢地靠近,脸上的肌肉又绷紧了,看得出来,她很吃力,但还是小心地夹了起来,外婆怜惜的眼神、粗糙的手一同抚在那个凹进半个身子的蚕茧上,无奈地叹了口气,有点失望。

“不就是瘪了一个蚕茧吗,况且还能卖呢!”我不屑地吐出这句话,顺手从外婆手中接过那个瘪茧儿,扔到箩筐里。

她抬起头,说:“轻点!小心弄伤了蛹哦!”她的眼角旁荡漾起温暖的波浪,有一丝心疼,也有一丝温柔。片刻后,她又埋下头,静静地摘着,那略显笨拙的手指小心翼翼地在笼眼间穿梭。哦,我明白了,这小小的莹白的每一个茧儿可不都是外婆细心培育的一个个生命?在外婆心中,缚在茧中的蛹儿哪怕是在沉睡,它都是有知觉的,采摘蚕茧时也是需要格外小心的,就像她伺候的小鸡小兔一样都是需要人精心呵护的!

是的,这一个个小生灵倾注了外婆多少汗水与心血!多少个露水清凉的清晨,外婆在桑树田里采摘桑叶至全身透湿,多少个月上中天的深夜,腰酸背痛的外婆跪行着,吃力地喂着桑叶,可是当那黑瘦的蚕儿一天天地变得修长白皙直至长成圆圆胖胖的成蚕,当那一个个透亮的蚕终于在自己的巢里安了家吐出丝结成晶莹圆润的茧时,外婆的欣慰和喜悦、呵护与怜爱又怎能用语言形容?

“面对凝聚了外婆心血和汗水的果实,难道我不应该格外珍惜吗?面对茧中那孱弱的生命,难道我不应当好好呵护吗?”不由地,我的脸红了,手中的动作却变得异常轻柔。

太阳钻出地平线,万物吮吸着光芒,渐渐苏醒了。阳光透过蚕室的窗户软软地倾泻在外婆的身上,给外婆罩上金色的丝衣。那个金光闪闪的`老人倚在小椅子上,那被深绿的桑叶汁、红色血丝浸染的裂缝密布的手指尖轻轻地摘着、放着,清晨的风吹拂着她,莹白的蚕茧环抱着她……

写物作文 篇2

今天中午,我去外婆家吃饭。正要吃饭的时候,突然听见屋外传来“咕嘎咕嘎”的声音,我马上过去看。

原来,是外婆家的珍珠鸡在叫。我走过去看,它看见我来了,又开始“咕嘎咕嘎”地叫个不停,像是在和我打招呼呢!它叫了有半分钟,才停下来。

珍珠鸡的特点是全身的羽毛是黑色的,其中还有很多小白点,像一颗颗美丽的珍珠珍珠,所以叫珍珠鸡。

刚才我看见有两只珍珠鸡,可现在怎么只剩一只了?我又仔细寻找,发现另一只珍珠鸡卧在沙堆里休息呢,原来,它在和我玩儿“捉迷藏”呢。

珍珠鸡真有意思!

写物作文 篇3

夜读香茗,读到浓浓的乡情。我杯中的茶叶不可能是著名的武夷白鸡冠茶,不可能是品质独特的大红袍茶,也不可能是浙江西湖的龙井。此刻在沸水中伸张腰条的茶寄自故乡,都是些经过母亲双手采摘揉制的又粗又糙的黑茶。正是这样,当一片片茶叶在杯中泛青,在水里旋浮,仿佛就成了一枚枚我记忆深处的民歌音符,而茶的清香之外,似乎又闻到淡淡的泥香和汗味。每年开春,母亲都会把第一拨采到的“春尖”赶制后托人带到我工作的城市,这些没有豪华包装的茶叶涌动的芳香不亚于摆在柜台上高价的外省名茶。因此,当我握住茶杯,一口一口品欣故乡没有污染的绿色,也会象饮酒一样小醉一番。那些荡漾在茶园里的茶歌,那些被父亲煨在茶罐中的传说都会拥挤在记忆的通道。

夜读香茗,读一种美丽的风情,读一种深厚的民俗文化。西晋文字家张孟阳有咏茶诗云:“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各民族有各民族的饮茶文化。浙江人对龙井茶情有独衷,北京人喜欢花茶,藏族同胞对酥油茶的爱刻骨铭心,蒙古族同胞最钟情饮奶茶,粤人倾心乌龙茶,广西桂北人崇拜打油茶,土家人习惯饮擂茶,白族同胞迷恋三道茶。长期的饮茶习惯形成了悠久的茶文化,每一种茶文化都以其自身的独特本质让民俗文化异彩纷呈。今年七月,我有幸参观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傅览会,有幸在昆明现代都市里,欣赏到临沧四大名茶文化展演。礼宾小姐为正宗的民族少女,在宾客喝彩声中,在音乐的伴奏下,将茶罐烤干,投入出自茶乡凤庆的“早春绿”’刹时,茶香四溢,茶味醉人。一个俐米小姐将开水倾入烤黄的茶叶中,每斟一杯唱支歌,不知是茶香醉人还是茶歌迷人,在场的观众久久不愿离开。除了百抖早春绿,还有生冲勐库青毛茶,勐撤蒸酶糯米香茶和滇红速溶奶茶展演,整台展演成了昆明当天亮丽的风景,许多外国友人留连忘返。那些土生土长的茶叶也同一张张笑脸上了电视台,抢了报纸的头条。我常常会收到远在祖国各地笔友的信,他们会提出这样的问题,“百抖茶”是凤庆文化人自己编造出来的吗?作为一种有历史渊源的茶文化,就是在我凤庆乡下老家,那些一辈子与茶叶打交道的茶农,几乎每天都要操持小土砂茶罐。重复一遍遍“百抖茶”的内蕴。

夜读香茗,读出许多感慨,清淡是杯茶,富有也是杯茶,因为,清淡不乏芳香,平白却溢满诗意。我想到一种人格,一种思想境界。

写物作文 篇4

  我七岁生日的时候,奶奶送了我一只小猫,我非常喜欢它:它那小巧玲珑的嘴;水汪汪的眼睛上有一双比月亮还弯的眉毛;圆圆的头,胖胖的、毛茸茸的身子下面有四只小短腿;屁股那里有条又软又长又细的尾巴,异常的可爱!奶奶刚送我的这只猫的时候,它非常怕我。我去给它喂食的时候,它躲要一个离我比较远的地主,不敢过来。我把食物放在那里,走了之后,它才慢慢的嗅了过来开始慢吞吞的吃。过了一段时间,它跟我亲近了许多。至少我喂食的时候,我把碗一敲,不管它在干什么都停下来,健步如飞的过来,用红红的小舌头津津有味的舔着饭菜。

后来,它跟我很熟悉了,我只要闲着,就把它的脖子系着,带着它去溜达。可是,我发现每次出去溜达的时候,它总是在回来的路上撒尿、拉屎。我感到很奇怪,就问妈妈:“为什么它总是在回来的路上撒尿、拉屎呢?”妈妈回答说:“可能是因为它想做着记号,免得迷路了,好找到回家的路。”小猫还是我找东西的好帮手呢!记得有一次,我东找西找找不到自已的鞋子。我正准备光着脚出门时,它给我把鞋子叼了过来,我摸了摸它的头说:“谢谢你呀!”它舔了舔我的手,好像在说:“不用谢!”就这样,我们成了形影不离的朋友。这就是我的一只小猫咪!它真是一个有灵性的尤物!

写物作文 篇5

我在奶奶家的小院里,看到了旺盛的丝瓜。

丝瓜有极强的生命力,铺满地,挂满墙,有的藤条还在树上荡秋千。

丝瓜的叶子铺在地上似一块好看的地毯,挂在墙上像飞流直下的瀑布,房顶上的似海浪,微风拂过,轻轻地荡漾着……那一朵朵小黄花不正像荡起的浪花吗?蜜蜂她们也似赶海似的聚拢来,参加了弄海的行列中。这时,叶子与花微微颤动,像拍岸低杨的清波,令人如痴如醉。

在阳光照应下,绿叶露出了美丽而又奇特的图案。小蚂蚁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藤条上来回爬行,像在寻找什么,蝴蝶在绿叶间自由快活的穿梭……而丝瓜呢?就像个调皮的小娃娃,有的躲在“绿毯”中捉迷藏,有的坐在藤条上欢乐地荡秋千,还有的似害羞的小姑娘藏在绿叶中不肯露面,有的笔直,有的弯曲,有的纤细,有的粗胖……

多么美丽的丝瓜呀!

写物作文 篇6

小朋友们,你们一定有爱吃的水果,你们知道我最爱吃的水果是什么?接下来让我介绍一下吧!

我爱吃的水果,它不成熟的时候是青色的,它成熟的时候是黄色。它的底部是平平的, 它的上面有一个突出来的东西,好象是一顶小帽子。它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它的皮非常厚。

它里面有维生素C,运动后的人们非常需要它,不过多吃了会上火。吃起来甜甜的还有点酸。现在你们知道我爱吃的水果是什么了吧,那就是桔子!

写物作文 篇7

每当我读到:

碧玉壮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的时候就会想起我们学校的那刻柳树。

冬天的柳树并不美,落光了叶子的枝干像一把光秃秃的扫帚许多枝干无精打采的站立在哪里。

当春天姑娘悄悄地买进春天的大门,走进我们的校园。那棵柳树换上了崭新的绿装,千万条柳枝垂了下来,长长的、软软的,上面长满了嫩嫩的小芽,开始是黄黄的,后来的是变成绿绿的,在明媚的阳光下,好像上面有绿色的小神灵。春风一吹千万条柳条飞了起来,像是小姑娘的头发被风吹起来了。美丽极了。

柳树也给我们带来了欢乐。那棵柳树遮着一股阳光,给我们带凉爽,我们在下面玩弹子。它真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柳树。

我站在学校里,望着柳树那高大的身影沉思着,柳树啊柳树,你那么无私,默默无间把自己所有的一毫无保留地送给我们,你多么高尚,从来对我们无所求,

从来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我爱着古老的柳树。

《实用的写物作文汇总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