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时间:2024-03-22 09:39:09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学习课文针对性强,用语得体,有真情实感等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胡适的有关资料;

学生:搜集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教材简析

临近毕业,同学们往往有许多话要对同学、老师、母校说。“毕业赠言”为大家提供了一次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机会;一个展示个性、展示感情的平台。本文是胡适先生1929年在中国公学18级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它语言精练、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感,饱含感情,给人以启迪。

这篇演讲的中心话题是:不要抛弃学问。全文思路清晰,行文流畅,层次分明。即:提出赠言→论说学问的重要性→指出怎样做学问→表达希望与祝愿。

学习本课,重点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不要抛弃学问”的重要性,同时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表达情感的方法。

建议本课教学1课时。

解读与提示

第1段:提出赠言,揭示中心话题:不要抛弃学问。

第2段:论说学问的重要性。在这段中,有一个句子能凸现全段的主要意思,这个句子是:趁现在年富力强的时候,努力做一种专门学问。

第3~6段提出怎样做学问。作者在这一部分中采用“总分”式就做学问表达的看法是:要创造条件做学问,要抓紧时间坚持做学问。

第7~9段表达了作者的希望与祝愿。

教学设计参考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1、师生互相交流所搜集的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2、谈感受,师激趣:同学们,时光易逝,日月如梭。一转眼,你们就将小学毕业了,就要离开母校,离别和你们朝夕相处的老师和同学了,在离别之际,一定会有许多内心的话要倾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先生给学生的《毕业赠言》。

3、揭题,读题。

二、读悟结合,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再读课文,归纳本文讲了哪些内容,并自由交流。

3、师生共同梳理,理清层次。

三、探究课文,感受写法

1、鼓励学生重点读“论说学问的重要性”和“指出怎样做学问”两部分内容。

可让学生在读中抓住有关词句探究胡适先生就“做学问”表达了怎样的看法?从而明白应该要创造条件做学问,要抓紧时间坚持做学问。同时,可让学生在为3~6段分层的训练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体会这部分“总分”式的结构方式以及“事实论证”等表达方法。

2、鼓励学生结合自己对本文学习的理解和体会用自己的话组成能浓缩全文内容的警句。如“抛弃学问便是毁了自己”等。

四、总结全文,读写结合

1、交流学了本文后的收获、体会。

2、说说毕业赠言可以有哪些形式:

可补充出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李白的《赠汪伦》等诗让学生诵读,体会所表达的情感。

3、试着从下列选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赠言。

①给最要好的同学写赠言

②给最喜欢的老师写赠言

③给母校写一篇留言辞。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

一、积累。

(一)复习指导思想。

小学生通过六年的课内外阅读,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复习阶段,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一些学习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调用积累,同时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复习建议。

1、指导学生自主的归类整理。

(1) 积累的类型主要包括:成语、名人名言、谚语、歇后语、对联、古诗、名家名篇等。

(2)每个类型根据内容的不同让学生进行分类整理。

例如:①表示“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成语: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专心致志、目不转睛。

②说明“谦虚”的名言:

满招损,谦受益。——《书.大禹漠》

谦逊基于力量,高傲基于无能。——[德]尼兹

谦让是身体的良心。——[法]巴尔扎克

你愈是少说你的伟大,我将愈想到你的伟大。——[英]培根

③描写“积累”的谚语:

千条小河成大江;

急火不如慢太阳;

聚尘土而泰山;

燕子衔泥垒大窝。

④描写“春光”的古诗: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

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贺之章的《咏柳》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描写“离别”的古诗: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的《赠汪伦》

高适的《别董大》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2、指导学生正确地调用积累。

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情境,设计一些学习活动,唤醒学生的积累,让学生正确地运用积累。例如:

(1)给学校的花草树木上挂上“古诗牌”。

(2)给下列地方设计标语。

学校餐厅、体育馆、图书阅览室……

(三)巩固练习。

1、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可以有:成语接龙、歇后语填空、古诗朗诵会、名人名言读后感等。

2、根据要求写。

(1)写出以“一”、“百”、“千”、“海”、“不”、“有”等字开头的成语。

(2)写出表示“革命烈士气节”的成语。

(3)写出表示“时间过得快”的成语。

(4)写出两句关于“读书有益”的名言。

(5)写出两首“表达爱国热情”的古诗。

(6)写出两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

(7)写出两首描写“友情”的古诗。

(8)写出两句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

(9)写出两句 “农谚”。

(10)写出两句反映“气候”的谚语。

3、给下列地方设计标语,可以用合适的名言佳句,也可以自己创作。

(1)学校花圃:

(2)音乐教室:

(3)实验室:

(4)学校餐厅:

(5)体育馆:

(6)图书阅览室:

二、习作。

(一)复习指导思想。

小学生通过六年的阅读与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习作素材。复习阶段,教师一方面创设习作情境,引导学生准确 ……此处隐藏23662个字……>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讨论交流:师板书本单元学习过的课文题目(《匆匆》《桃花心木》《顶碗少年》),组织学生交流:这是本单元学习过的几篇课文,通过学习,你了解到了哪些作家?哪些作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或是受到什么样的启示?

2、师小结:学了这组课文,同学们都有所感,有所思。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普普通通的事物,对于他们的存在,我们常常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可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这些普通的事物也会带给我们耐人寻味的启示。比如我们每个人手上的五根手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手指》。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互相解答不懂的词语。

2、指生逐段读课文,思考: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提示:课文先总写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然后分别具体写(),最后总结写()。

3、请学生根据填空的内容,标画出本文的中心句,在此基础上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三、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一)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哪根手指的性格最像你或班级里的同学?最像你的或他人的手指的那一段多读几遍。

(二)全班交流,说说自己或他人最像哪根手指?

(三)学生说想法,说理由,结合朗读课文,随机交流,体会不同手指的不同性格和作用。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名人,感悟名言,并充分积累名人名言,提高学生积累并运用名人名言的能力。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及敢于创新的能力。

3.使学生主动从生活中积累名人名言,并积极运用到生活中去。踊跃尝试自创“名言”,学会运用名人名言来激励自己前进。

教学准备:

1.课外收集名人故事及有关资料。

2.课外收集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广泛的名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读名言,就像在聆听名人的教诲,就像在和名人对话。名言可以给人启迪,具有催人奋进、使人聪慧的魅力。一句名言可以改变人的生活和学习,希望同学们收集名人名言,使之成为自己的座右铭!

二、启发点拨,读文明理师:教师读故事,关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想一想,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读名言,就像在聆听名人的教诲,就像在和名人对话。这些名言语言简洁,富有个性,好像就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同学们,名言,确实能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带来动力,带来希望。我们班有许多同学喜欢收集名人名言,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有的同学把名言铭记在心,还有的同学把它写下来放在自己的房间里、书桌旁,成为自己的座右铭,让这些名言时刻鞭策着自己,鼓舞着自己。今天我们就来开一个“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交流会。想一想你最喜欢哪句名言?这句名言是什么意思?这句名言给了你哪些启发,或者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请同学们认真准备,在班级举行的名言交流会上说一说。

三、激励学生,对话交流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总结、点拨。

四、创作--我的名言

(1)学生自己创作我的名言并署上名字。

(2)集体交流。 (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联系生活,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引导学生尝试“创作--我的名言”,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才华发挥得淋漓尽致。)

五、情感升华名言总结

1.学生用一句名言来总结这节课,并说出理由。

2.师小结:正如韩愈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希望同学们在老师的教导下“学而不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让名人名言伴我们行吧!

六、作业:以《名言伴我行》为题,写一篇练笔。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2、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体会情感。

学习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课件

2、预习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同的老师对学生关爱的方式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作文上的红双圈》,看看这位老师的关爱对作者有着什么影响。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完成填空。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文章写了因为“我”的一篇作文,首先被贴在()上,然后又发表在()、()上,最后发表在()上,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最终成为()的事。

(二)、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过渡:偶然的一次作文比赛,竟然使学生成为了作家,这还要得益于当初老师给他的九十八个红双圈。

1、学习要求(二):快速读课文,边读边想:“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话语读一读。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1)指名学生回答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过渡:是啊!“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如果没有当年作文上的九十八个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作者成为作家后,并没有忘记他的老师。作者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请大家读一读。(2)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四、当堂训练

你身上发生过类似的经历吗?请你与同学说一说,也可以把你的经历跟后面的老师谈谈;还可以拿起笔把你类似的经历写下来。

五、教学反思

教学这篇文章,因为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近,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更能打动学生,并从中悟出道理。

学生更加理解文章,懂得生活。

下面有学生写的读后感,说得很好。

课文中“没有当年作文中的红双圈,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吗?”向我们透露了:没有当初老师对“我”的鼓励,就不会有“我”今天的一切,同时,也透露了老师对学生的良苦用心。是的,在这大千世界中,到处都充满着鼓励和期望,有老师对学生的,有父母对孩子的,也有老人对新生儿的。正是有这些期望与鼓励,才成就了许多国家栋梁,成就了祖国的兴荣与强大。使我们亲亲的祖国成为世界一大强国,成为了又一颗世界瞩目的新星。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