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角》教学设计

时间:2024-02-23 01:03:42
《认识角》教学设计

《认识角》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认识角》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角》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和线段,认识射线,掌握射线的概念与特征,并能区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2.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及其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

3.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和变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掌握直线、线段、射线的区别与联系,掌握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角的形成。

一、复习直线、线段,教学射线

1.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

提问:①老师画的是什么?

②描述一下直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线:直,没有瑞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2.直线上点上两点并擦去其余部分,变成......

提问:①这个图形是什么?

②说一说什么是线段?

③线段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线段:直,两个端点,有限长,可度量)

3.把线段的一端延长,改画成射线,

指出这个图形是射线(板书:射线)并提问:

①根据老师的画法,说一说什么叫射线?

②射线有哪些特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直,一个端点,无限长,不可度量)

举出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4.对比直线、线段和射线,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5.阶段练习:指出下列图形,哪个是直线、线段、射线。(图略)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以直线为基础,通过适当变化引出线段及射线。让学生能在现地认识到直线、线段及射线的联系和区别,为进一步学习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二、角的认识

1.投影出示下列图形并提问:哪些是角?(图略)

2.教师画角。(画角时要慢,先点顶点,再画两条射线)

提问:①根据刚才画角的过程,描述一下,角是一种什么样的图形?

②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板书:顶点、边)

③讲解用符号表示角的方法,注意“∠”与“<”的区别。

3.引申。

①做活动角,拿两个硬纸条,把它们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一根硬纸条,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角(边做、边讲、边演示)。你自己做一个活动角。

②把活动角演示成平角、周角。

组织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两个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

4.研究角的大小。

①研究角的大小变化。

A.出示活动角,演示大小不同的角后提问:角的大小有变化吗?

B.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C.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与什么没有关系?

②比较角的大小。

投影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角,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比较出两个角的大小。

(根据学生回答归纳了直观、重叠、度量三种方法,并分别给以评价:直观法不准确;重叠法准确但不实用;只有度量法既实用又准确,下节课学习。)

找学生说出重叠法的要点并配合投影演示。

5.阶段练习。

画出一个角,标出这个角的顶点、边,并用符号表示;再画出一个大一些的角。

[教学设想]:这个环节的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综合适用讲解法和观察法进行教学;特别是比较角的大小让学生自己总结方法,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哪些内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

四、巩固练习

1.填空。①一个角有()条边和()个顶点。

②角的大小与()的长度无关。

2.判断。①直线是无限长的。()

②射线有一个端点。()

3.完成书第52页第1、2、3、4、5题。

4.比较两个三角板各个角的大小,并突出相等的两个角是直角。

[教学设想: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变化的观点,使学生对直线、线段和射线有了较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从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注意了适当孕伏,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一是在角的认识时,巧妙地孕伏了平角和周角;二是比较角的大小时孕伏了下节课内容“角的度量”;三是在巩固练习时孕伏了直角的认识。

3.本节课的练习采用边讲过练的形式,避免集中练习给学生造成疲劳感。力求达到“新”、“活”、“实”、“用”的目的,使学生做到有张有驰,从而形成理解、记忆、应用、发展的学习水平。]

《认识角》教学设计2

第1课时 《 直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在实践中充分感知角,让学生尽量放开手脚,思维真正“展翅高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

孩子的智慧来自于指尖。孩子们动手实践,操作参与这一教学设计适应了儿童好动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符合着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让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内涵,并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从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以疑激趣,以趣解疑”用有疑问的尝试题可以鼓励他们找出规律和办法,使学生在尝试学习中感觉到知识的力量,拥有学习的快乐。

这一组尝试题目既是对前面学习知识的总结,同时也是对有关角的表象知识的巩固。尝试教学中“学生讨论”这一步,动员大家积极发言,说出他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讨论中“悟”出道理,发现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法,从争论中筛选信息,辨别真伪,分析对错。既培养了学生数学的表达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既发展了学生思维,也发挥了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尝试题,同时对“什么是角”在头脑中形成了清晰的表象,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二)第三次尝试练习:

1.数数每个图形中有几个角:

2.动手利用小棒(2根)摆图形,数数你摆的图形中角的个数:

3.发展题:一张正方形的纸,用剪刀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小组讨论,每个人试着剪一剪:

动手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第一题是一个铺垫,第二题让学生利用摆一摆,数一数的实践活动,既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又在动手操作中,创新精神得到了展现。

发展题的设计,体现了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增加了 ……此处隐藏22242个字……这么快就找出了这里面的角。

3、找生活中的角。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设计意图:立足三维目标,让课堂和谐平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民主性,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对碰二:初步感知,指角认角

1、指角。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2、出示红领巾、数学书。这些平时用的实物中有角吗?谁来指一指?

3、引导正确指角。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不是,这是个点)。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

4、同桌互相指角。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一看?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演示)

出示幻灯片,练习指角、辩角。

6、角的各部分名称

师:想不想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打开数学书39页看谁先找到答案。

小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学生做笔记)

[设计意图:在这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教师没有去急着帮学生纠正语言与动作,而是充分利用了学生认知过程中的“盲点”巧妙地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把学生对角的认识自然地从生活实际过渡到数学知识,同时通过几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然后自然地引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对碰三:动手操作,比角

1.体会角的大小。

(1)教师演示活动角(两条边张开一些):你发现角怎么样了?怎么会变大的?(板书:张开)(两条边收拢一些):这个角怎么样,怎么又会变小的?

(2)小结:角的大小就是两边张开的大小。

(3)改变角的大小。你能把自己做的角变大变小吗?学生上台展示,教师结合讲评。出示圆形纸折的直角,能做一个比这个角小一些的角吗?那么小很多的角应该怎么折呢?演示钉子板上的角,把刚才做的角变大些,变小些。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来感知角的大小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为下面比较的大小作好准备。]

2.比较角的大小。

(1)观察法。师生拿出活动角,教师做出一个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小和角,找两个小朋友的角和教师的角比。怎么样?(学生回答)

(2)重叠法。①引导学生观察刚才两个小朋友的角,谁的大一些?②学生想办法比较,指名上台演示,得出重叠法。一条边要对齐,看另一边张开的大小,再确定角的大小。③巩固重叠法。同桌做两个角,比一比,教师巡视,指名两个学生演示一下。

(3)体会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

①教师拿出活动角,引导学生做出比老师大的角。

②把角的边剪短,思考:这样的角小了吗?

③学生说理由并用重叠法证明角的大小没变。

④用自己的胳膊形成一个角,把角变大,再变大,想想,你的胳膊变长了吗?把角变小再变小,想想你的胳膊变短了吗?

出示幻灯片,练习比角。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体会、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又开的大小有关这一知识点。注重了学生的观察、操作与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对碰四:体验感悟,画角

师:现在大家已经会比角了,那你能尝试画一个角吗?

1、学生看书,勾画出画角的方法,边画边读。

2、学生尝试画角,指几名同学板画。

3、教师示范画角,边画边讲解怎么画角。

4、再画一个角,标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角,动手比了角,画了角,还在生活中找到了很多的角,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认识角》教学设计15

学情分析:

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 能够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渗透集合与无限的思想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锐角与钝角的概念,会辨认锐角与钝角。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观察“鸟巢”引入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角”。

2、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角的名称: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对于“角”,你有什么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吗?(复习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复习直角:在这些角中,找一找有没有自己已经认识的?它的名字叫什么?(直角)怎么验证呢?

二、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请小组合作给角分类并反馈。

(2)认识锐角与钝角的特点。

(3)巩固认识的锐角和钝角:

a.完成书本练习P52并反馈。

b. 指出三角尺上的角。

2、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1)情景出示大三角尺与小三角尺在吵架,大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大,小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与大的一样大,你们怎么认为呢?同桌讨论。

(2) 学生上来演示比较,教师在大屏幕上再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3)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学生拿出学具角摆角。

(5)教师摆角。

(6)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叉口有关。

(7) 讨论三类角的大小关系。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说说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是什么角。(9:00、9:45、10:00、9:30)

2、判断。

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 )

钝角比直角和锐角都大。 ( )

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

四、课堂小结

《《认识角》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