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应用教案

时间:2024-03-12 16:06:14
比的应用教案

比的应用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比的应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比的应用教案1

过程记录

学习目标:1.能知道欧姆定律的内容,并会运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说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3.会应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电路问题

学习重点:理解欧姆定律内容和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学习难点: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导学内容和步骤:

一、前置学习:

欧姆定律的内容

2. 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及式中各物理量及单位:

I----电流----安培;U----电压---伏特;R----电阻---欧姆

3.欧姆定律中的“导体”指的是 。

4.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5. 串联电路中,电流关系:

电压关系:

电阻关系:

比例关系:

二、展示交流: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1—3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强调解题格式,“三要”和“三不”。

三要:要写解、答;要有公式;要带单位。

三不:最后结果不准用分数;不准用约等号;不准用除号。

三、合作探究:

学习小组完成课本29页4题,尽量用多种方法解题,上黑板展示。

教师归纳:解题步骤:1。根据题意画电路图; 2.在图中标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3.综合运用电学规律列式求解。三种方法(单一法、整体法、比例法)。

四、达标拓展

五、教学评价

六、教学反思

比的应用教案2

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设计思想:本节主要研究的是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问题,重点是实际应用题,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运用二次函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运用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实际意义。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有密切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应把二次函数与之有关知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使学生的认识更加深刻。另外,在利用图像法解方程时,图像应画得准确一些,使求得的解更准确,在求解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运用二次函数计其图像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提高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能力,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中体会二次函数的应用意义及数学转化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探索,建立合作意识和提高探索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解决与二次函数有关的实际应用题。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媒体:幻灯片,计算器。

教学安排:3课时。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探究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Ⅰ.情景导入:

师:由二次函数的一般形式y= (a0),你会有什么联想?

生:老师,我想到了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0)。

师:不错,正因为如此,有时我们就将二次函数的有关问题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问题来解决。

现在大家来做下面这两道题:(幻灯片显示)

1.解方程 。

2.画出二次函数y= 的图像。

教师找两个学生解答,作为板书。

Ⅱ.新课讲授

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可以共同讨论:

1.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什么?它与方程 的根有什么关系?

2.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和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有什么关系?

生甲:老师,由画出的图像可以看出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是-1、2;方程的两个根是-1、2,我们发现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生乙:我们经过讨论,认为如果方程 (a0)有实数根,那么它的根等于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师:说的很好;

教师总结:一般地,如果二次函数y= 的图像与x轴相交,那么交点的横坐标就是一元二次方程 =0的根。

师:我们知道方程的两个解正好是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两个交点的横坐标,那么二次函数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可以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问题,我们共同研究下面问题。

[学法]:通过实例,体会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上就是求二次函数为0的自变量x的取值,反映在图像上就是求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 。

(1)观察这个函数的图像(图34-9),一元二次方程 =0的两个根分别在哪两个整数之间?

(2)①由在0至1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十分位的正根吗?

x 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

y -1 -0.89 -0.76 -0.61 -0.44 -0.25 -0.04 -0.19 0.44 0.71 1

②由在0.6至0.7范围内的x值所对应的y值(见下表),你能说出一元二次方程 =0精确到百分位的正根吗?

x 0.60 0.61 0.62 0.63 0.64 0.65 0.66 0.67 0.68 0.69 0.70

y -0.040 -0.018 0.004 0.027 0.050 0.073 0.096 0.119 0.142 0.166 0.190

(3)请仿照上面的方法,求出一元二次方程 =0的另一个精确到十分位的根。

(4)请利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解方程 =0,并检验上面求出的近似解。

第一问很简单,可以请一名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一个根在(-2,-1)之间,另一个在(0,1)之间;根据上面我们得出的结论。

师:回答的很正确;我们知道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就是方程的根,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观看图象就能说出方程的两个根。现在我们共同解答第(2)问。

教师分析:我们知道方程的一个根在(0,1)之间,那么我们观看(0,1)这个区间的图像,y值是随着x值的增大而不断增大的,y值也是从负数过 ……此处隐藏16034个字……限)

7.小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对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了归纳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加深了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的理解。

8.作业

课外大家根据归纳知识结构的标准将自己的作品做进一步的修改。

教学流程图:

比的应用教案14

(一)教学要求

1.知道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应用分三种情况及三种杠杆的特点,会举例说明。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和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教具:

羊角铁锤、木板、铁钉。天平和砝码。杠杆实验器和支架、钩码、弹簧秤、线。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杠杆?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2.教师演示用羊角铁锤拔钉子并画出这个杠杆的示意图,在图上标出支点、动力和阻力。要求学生画出动力臂和阻力臂。并结合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杠杆示意图如图2所示。

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上题中如果动力臂与阻力臂之比是6∶1,则动力是阻力的几分之一?

二、进行新课

1.三种杠杆

(1)提问并演示:要求如图3装置中的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在A点或B点或C点施加一个多大的竖直向下的动力?图中每个钩码的质量是50克。

要求学生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回答以上问题。用弹簧秤的拉力当作动力F1,分别测量各点动力的大小,验证答案的正确性。

(2)教师总结:

在杠杆的A点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0.5牛的动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是用较小的动力克服较大的阻力,是省力杠杆。这种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抽水机的柄,撬石头的撬杠等都是省力杠杆。

板书:“1.三种杠杆

①省力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动力小于阻力。”

在杠杆的B点施加一个1.5牛竖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它的特点是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这是费力杠杆。

板书:“②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动力大于阻力。”

在杠杆的C点需施加一个1牛的竖直向下的拉力,可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使用这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这种杠杆的特点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这是等臂杠杆。

板书:“③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动力等于阻力。”

(3)组织学生画出课本图135各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分析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

学生在课本上画力臂时,教师要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纠正,然后由学生说出答案及理由。

(4)分析使用费力杠杆的好处。

以缝纫机踏板为例说明,使用费力杠杆费了力却省了距离,给我们的作用带来了方便。以课本图124中撬箱盖的撬棒为例,这类省力杠杆虽然省力,但是动力移动的距离却比阻力移动的距离长。省了力,费了距离。

2.天平和秤

(1)观察托盘天平,找到支点。教师指出,等臂杠杆重要的应用是天平。

提问:用天平称物体质量,天平平衡时为什么砝码的质量就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

要求学生答出:天平是等臂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动力等于阻力。动力和阻力就是砝码和被称物体对杠杆的压力,其压力的大小在杠杆水平平衡时等于它们各自的物重。根据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的关系可知,砝码的质量等于被称物体的质量。

板书:“2.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

(2)看课本图136。

指出:杆秤、案秤是称物体质量的工具。杠秤、案秤是根据杠杆原理制成的。注意它是不等臂杠杆。杆秤、案秤用几个不重的砝码就能平衡秤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道理。(秤盘离支点近,砝码离支点较远,应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

三、总结本节重点知识,三种杠杆及特点,举例说明。

四、布置作业:

课本节后1、2、3题,其中3题要求答出哪个是省力杠杆,哪个是费力杠杆,并说明理由。

注:教材为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作者刘崇灏。

比的应用教案1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离心运动及其产生的原因.

2、知道离心现象的一些应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分析了离心现象发生的条件和离心运动的定义,接着从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中说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危害,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法建议

学习离心运动的概念时,通过充分讨论,让学生明确几点:

第一: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或向心力不足,都不能再满足把物体约束在原来的圆周上运动的条件,这时会出现物体远离圆心而去的现象.

第二:可补充加上提供的向心力f大于物体所需向心力 时,( ),表现为向心的趋势(离圆心越来越近)这对学生全面理解“外力必须等于 时,物体才可做匀速圆周运动”有好处.

第三:离心运动是物体具有惯性的表现,而不是物体受到“离心力”作用的结果.有些学生可能提出,“离心力”的问题,教师可以说明那是在另一参照系(非惯性系)中引入的概念,在中学阶段不予研究.

关于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可引导同学讨论完成.

--方案

离心现象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离心运动产生的条件

教学主要设计:

一、离心运动

(一)讨论:在光滑水平面上,用细绳系一个小球,使其在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若细绳突然断了,小球将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小了,小球如何运动?若拉绳的力变大了,小球如何运动?

(二)展示“魔盘”娱乐设施的动画资料

讨论:“魔盘”上的人所需向心力由什么力提供?为什么转速一定时,有的人能随之一块做圆周运动,而有的人逐渐向边缘滑去?

(三)用提供的力与需要的向心力的关系角度解释上述现象,得到离心运动的条件和概念.(配合课件1)

二、离心运动的应用和防止:

可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如:

(1)洗衣机的脱水筒中的衣物上的水滴,在脱水筒工作时,水滴需要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提供的向心力由什么决定?什么情况下,水滴将被甩出?

(2)在公路转弯处,为什么车辆行驶不允许超过规定的速度?

(3)为什么砂轮、飞轮等都不得超过允许的最大转速?等等

探究活动

观察并思考:

1、汽车、自行车等在水平面上转弯时,为什么速度不能过大?

2、滑冰运动员及摩托车运动员在弯道处的姿势,并分析其受力情况?

《比的应用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